相机的选择
相机的选择,是每个想玩摄影的人,入门头痛的事情。我也看了很多的视频,特别是相机的介绍,以及评论区的荐,论坛的讨论等等,每个人,多多少少带点个人主观的意图,最终我个人总结下来,相机的选择其实没有什么困难的,合适是最重要的,各大厂都有自己的特点,简单了解后,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即可。
尼康:用“笨功夫”打磨技术的光学工匠,像一位埋头实验室的工程师,用半个多世纪的坚持把“技术”刻进品牌基因。
索尼:用“黑科技”重新定义影像的“极客”,像一位拿着代码本的程序员,用电子技术与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相机的边界。
佳能:用“用户思维”做影像的“服务者”,像一位熟悉用户需求的摄影师,用“用户思维”把技术转化为“易用性”。
富士:用“复古情怀”包裹技术的“艺术家”,像一位喜欢复古胶片的摄影师,用“技术”还原“情怀”。
松下:用“耐用性”与“防抖”征服视频的“实干家”,像一位专注于“解决问题”的工程师.
以上来自AI的总结。 通过与AI的对话,能对每个相机厂商有初步的了解。没个厂商都有自己的特色,你可以选择符合自己的进行下一步挑选。比如喜欢复古的造型和直出的胶片感,那大概率只能是富士了,喜欢黑科技,那就是sony。
第二步,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需求
- 预算:确定自己的可选范围
- 对象:明确自己的拍摄对象(任务、扫街、风景等等
- 用途:梳理自己的使用场景、旅拍?工作?日常记录?等等
- 其他:比如看中人像效果还是视频等等
这样你大概能从喜欢的品牌中,找到想要的相机型号。
第三,进一步了解相机自己的信息,再一次进行更为详细的对比。如下图,将所有的子项列取出来,然后整理出对应的内容,这样通过横向对你,大概率能确定自己的理想相机了。

到手后的第一件事
建议熟悉相机为主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再了解的过程中,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。什么不知道,就上手拍,然后拍的照片永远那么不尽人意,久而久之,就丧失了拍摄的兴趣。
比如,我们拿到手后,看到光圈优先模式。自然就能带出什么是光圈?然后引出三要素。同理,测光,连拍,白平衡,对焦,对焦区域等等,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通过这个过程,边学边玩,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握相机的使用。
另外一点,个人建议。不要过分纠结M档位,所谓的M档,我认为,是很好的学习和使用相机的档位。但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拍摄档位。相机厂商既然给了那么多档位,自然是有他们的意图的。当我们拍摄不同的场景的时候,使用不同的档位即可。比如人像,就光圈优先,运动题材,就快门优先。再极端场景或特定场景下下,才会使用到M档。比如夜晚拍摄、闪光灯拍摄、延时拍摄等